文:卜清山
图:黄德兰
国家博物馆中文导览组虽然不是第一次主办出游,这次能组团探访古城麻坡古来文史之旅,让人非常期待。过去麻坡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小地方,除了美食,还有什么好玩好看的呢?
出发当天,晨风微微 ,天色渐亮,团员陆陆续续先后抵达,点算人数后,7.15时旅游巴士出发,朝第二通道大士关卡行驶。通关非常顺利,出了新加坡关卡再通过新山关卡,旅游团负责人萧开富先生和导游梁丽惠小姐已经在关卡出口处迎接。8.30时离开了新山关卡,前往振林山吃早餐。
振林山的早餐
振林山Gelang Patah 新镇的华记咖啡店,是当地的一家典型咖啡店。这个咖啡店所售卖的早餐是当地的口味;最吸引大家的味蕾的是猪肠粉/杂肉卷和板面;此外,咖啡和奶茶也是卖点,香醇美味古早的咖啡香和奶茶香,让人回味无穷(我是第二回品尝)。
9.25时,离开了振林山前往第一个观光点—玉射新村。路程大约两个小时,在车上,开富为大家介绍他的个人专业和从事的活动。并特别介绍了早期新加坡与柔佛州的甘蜜种植发展;还带来了甘蜜的树苗让大家观看。开富先生年纪不过30出头,已经出了几本书,令人钦佩。
玉射 Gersik新村-港主制度到庙宇文化
大约11.30时,第一站来到了玉射新村。玉射新村是建于1948年,是当时英殖民政府在马来亚施行紧急法令下的新村之一。它处在麻河中游终点及下游起点,河面宽度比新加坡河还要宽,黄泥色的河水缓缓的往下游流淌。河边停靠一些回返的渔船,在艳阳下静静躺在河面上。

开富特地邀请当地的乡民郑正和先生来介绍玉射新村的概况,让大家对这个素未谋面的“村落”有些许了解。这里的房屋不多,早期建造和后期所建盖的木屋相映成趣。新盖的楼房较大,也较高,建筑对比性很大。然而,呈现在眼前的新、旧建筑都让人感到很陈旧,或许是经过了日晒雨淋的结果。或更贴切的说,这里的屋子建盖后就入住,没有想到要维修和保养,更别说每隔几年进行粉刷。
郑先生很热情而健谈,侃侃而谈他对这个乡居的民情和风俗, 还请大家吃了一种当地的特色糕点–“大龟”。“大龟”类似新加坡所售卖的红龟粿。只是外皮是黄色,不像新加坡以红色为主。内馅就是绿豆沙, 外形扁平。“大龟”由一片芭蕉叶片垫着,表皮裹了一些油;目的是方便从芭蕉叶上拉上来。由于“大龟”如手掌般大,因此在吃的时候,还需要讲究点技巧。方法是先将扁平的“大龟”对半折,然后才一口一口吃,绿豆沙才不会撒落满地,不然会很狼狈哟!据说早期 “大龟” 曾用来作为祝寿用途。

下一个站就是到玉射北帝庙。我们沿着马路步行,约5、6分钟就抵达。在即将抵达北帝庙前的一排住房外,路边摆放了几个刚采下来的油棕果实,吸引了大家围观和拍照,好奇!

北帝庙有两间,新和旧庙,但是距离不远。新的建立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靠近山脚的是旧庙;虽然是百年的古庙,在外貌上,因经过翻新保护,还是相当的新颖;很传统的华人庙宇格局。

庙前种了几颗甘蜜树,这几棵甘蜜树就是热心推广甘蜜种植的开富在此种植的。随着讲解甘蜜花的采摘、种植与提炼过程。甘蜜花外形像个圆球状,许多团友都是第一次看到甘蜜树和甘蜜花,都好奇的纷纷拍下甘蜜花留念。

庙内供奉的主神是玄天上帝。古庙里有两件上百年文物, 分别是光绪二十五年的 “子孙樑” 和以黑底红字书写的“光绪二十七年”以及黑底金字书写的 “北极星辉” 牌匾。

古庙右边曾经有一间大厝,是麻坡玉射港首任港主郭财源的住所;目前已经不存在了。 新的北帝庙是后期建造;有趣的是庙内所供奉的玄天大帝是当时从古庙奉请过来的。因为长期香火的熏染,整个神像被熏黑了。
关于港主制度和港脚,开富说天猛公伊布拉欣在柔佛州推行港主制度,让华人开发河流以推动经济发展。早期华人就在河流两岸开拓种植甘蜜园地,下游地方就是河流出口处,也是港口的所在地,俗称 “港脚” 。而 “港脚”由于在下游地势较低,在雨季到来时,就会造成泛滥,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
随后在郑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跟随他进入义山,参观首任港主郭财源的坟墓。郭财源是潮州陇西人,早期对玉射港脚的发展不遗余力,做出巨大的贡献。郑先生说由于郭财源没有后人所以当年往生后,坟墓是村民为他建造的。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和失修,旧坟墓严重破坏。为了保护他的坟墓,村民只能用木板为之遮盖减缓破坏。后来开富重访该地时,古庙理事曾咨询开富可否为郭财源重新建造坟墓,以回馈他生前所付出的贡献。经神明请示并获得允许,便展开重建。此次参观时,正巧重建工程已经步入尾声。让我们有机会见识了当地人对坟墓建造的技术和特色。

参观漳泉会馆
午餐后,我们经半小时的车程来到麻坡的一个重要会馆—漳泉公会。

我们受到会馆高规格的隆重接待,漳泉公会会长黄家华先生和主要理事们更亲自在会馆大门口迎接,我们也在公会的大门口拍了集体照。
黄会长还亲自为大家讲解会馆的成立、经历和令人可歌可泣的事迹。话说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当时麻坡的华人成立救国筹赈委员会,纷纷出钱出力为中国抗日作出积极的活动。 也因此被当时的日本间谍将有关的信息传递给日本军方。日军因受到海外侨胞大力支持中国抗战,无法在三个月占领中国。因此当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发动攻打马来半岛和新加坡。麻坡是马来半岛南方的重镇,英联军无法抵挡强大日军的攻击而败退。日军在占领麻坡后,就开始捕捉抗日积极分子。这导致许多麻坡华族先贤惨遭无辜杀害。当时时任漳泉公会的会长李天赐先生,全家遭受灭门;而李会长罹难时也就37岁,听了令人悲痛。

黄会长说很庆幸会馆建筑的顶楼设计犹如清真寺的穹顶,日本军机在空中误以为是清真寺,因此炸弹没有落在会馆,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但四周的建筑屋却无法幸免,惨遭日军轰炸,到处都是残檐断瓦。会馆对面的中化小学更被日军当着杀害华人的屠杀场。

这段血泪般的悲惨历程,会馆都展出在二楼和三楼历史展厅。由当地文史专家郑昭贤先生协助收集和整理,展示和记载了这部永生难忘的二战历史;同时也包括公会的发展历程。展览厅内所有的文史资料都以中文展示,图文并茂,让我们观看时倍加亲切。
由于这栋建筑物的设计具有特色,在会长和理事们的带领下,我们也有幸参观顶楼,鸟瞰周边的风景。看到了葫芦形状的穹顶,还有伊斯兰摩尔式的拱形门梁柱子、地上还有以梅花造型的图案、欧洲风情的铁制栏栅。让我们感到有趣好奇的是一对石椅,上面印制了“Shanghai Sing Mee””42 Macpherson Road”。究竟是新加坡人所赠送的还是从新加坡定制的;公会理事说至今无法考究。公会的里面装潢和外部建筑设计,从天花板、窗户、门扇和地上的图案设计可说是多元性的,汇集了东西方的建筑艺术特色和装潢。让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临别依依,会长和理事们热情欢送,让我们倍感当地人不一样的朴实而真诚的情怀。
巴东渔港—美丽的渔人码头
离开了漳泉公会,我们向往当天的最后一个景点–巴东渔港。
旁晚时分,我们来到了有着百年历史的巴东渔港。抵达后,受到当地巴东渔业公会主席陈荣辉先生热情的迎接, 经简单的介绍巴东渔港后,便去参观一家木船的制造坊。
据陈会长说,一艘木船的制造需要2、3年的时间。走进制造坊时,迎接我们不是热情的员工,是一群凶狠的蚊子,几乎无人能幸免。有备而来的马上喷撒防蚊雾但也有团员选择不进入造船坊。
木船制造过程是相当令人深感兴趣的。应该是过去从来没有亲眼目睹。今天有这个机会,当然是兴致勃勃的想要了解是怎么一回事。船头的方向,是一个低洼的水道。此时是退潮时刻,干涸的河床暴露凹凸不平烂泥地,并传来阵阵的腥味。抬头望向远处非常宽广的天际线,那是马六甲海峡。造船坊在选择制作地点非常到位。船只在完工的下水礼,就是从此处出海,通往浩瀚的马六甲海峡。然后将船只交付给船主。据悉船主是新加坡人所制定的。工作坊负责人允许我们爬上船边观看拍照,当然是机不可失,团员纷纷轮流上去拍照留念,扮出不同的奇异形态表现一番

在造船坊外有住着几户当地的原生土著,几个小女孩非常可爱,在屋外玩耍。从外貌长相,确实有别于马来人,皮肤比马来族黝黑,非常活泼,对我们这群从外地来到客人,没有羞涩或害怕的神态。可惜语言无法沟通,不然可以多了解这群土著的生活情况。
在渔港边,有一座古老的庙宇–翠美古庙。主神是清水祖师。话说古庙是由福建安溪人在这里建造。后因一场瘟疫,导致许多乡民死亡而纷纷离开。后来潮州人来到此地,延续了香火。这里还传扬了一则非常传奇和离奇的故事,令人不可思议。陈会长说以前有一位约12岁的小男孩,不小心跌落河里,村民四处寻找打捞,都没有见到小男孩踪影,小男孩父母是焦急万分。三天后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父亲被清水祖师托梦,说小男孩会在河边出现。隔天,男孩父亲与乡民到河边,果然看到小男孩的浮尸;小男孩被捞起后才得以安葬。
翠美古庙并不大,只有前殿和后殿。古庙在翻新的时候,木匠师傅并没有使用铁钉,是根据传统的接榫方法,从庙的横梁结构可以看出。庙的两侧是以瓷砖镶嵌在墙上的四大天王神像。右边的解签架下方,看到了据说是早期新加坡人士所惠赠《星加坡陈岳泉敬赠》的牌。
陈会长带大家到庙外的一个石碑,碑上雕刻着“翠美宫清水祖师””民国三十四年乙酉七月十六日(后来查证为1945年8月23日)。石碑文字是以七言诗24句书写,表述了对当时沦陷时期的情况,英军的无能,盼望和平日子早日到来。他说题诗者是一个没有念书的人所写,能凭着自身的学习书写出七言诗,算是很了得的人士。

在翠美宫的左边有一座庙宇—天后宫,主神是妈祖,除外还有一个大戏台。在翠美宫的右边是翠美会堂,于1990年建造,作为当地人结婚注册处。
这里的渔民都是很有智慧的,在河边,我们看到一个个用铁丝建造的捕鱼大铁笼。大约是2米长的构造,笼子有一个尖斗型的进口处,外宽内窄。鱼儿可以游入,可是就无法出来。而这些大铁笼会置于海底约一个月,主要是捕捉大鱼而设计。铁笼是大约1英寸方的间距,因此大鱼在网中受困时,当小鱼游进笼内,就会被大鱼当食物所吞噬。而大鱼才能继续生存,等到渔民捞起来时,大鱼还是活生生的。

在岸边的码头,看到当地居民悠哉闲哉的坐在长凳上吸烟闲聊,一副慵懒安详的神情,让人感到这是一个慢节奏的渔村。

海滩上,有许多一根根笔直的树木被砍伐后,浸在水中。这些是准备用来制作奎笼。
黄昏时刻,夕阳无限好。此时的巴东渔港的天空和海面上,在妩媚的夕阳映照下,是如此的浪漫迷人。大家信步走向海边,观赏这幅大自然的美丽艺术画卷。
候鸟、红树林、沙滩、渔船归航、金色夕阳、云彩都是这幅画卷的主题,大家手上手机的焦距点,不停的捕捉这美丽的画面。身在异乡,扮演者出行者的角色,我相信都给大家留下美丽的回忆!
晚餐时间到了,还有不少的团员眷恋着迷人夜景,似乎很想把这美丽的一刻拥抱己有,依依不舍的走去餐馆。
餐馆就在岸边,新海星海鲜冷气餐馆,一间当地著名的海鲜餐馆。以新鲜、美味的海鲜的美食著称。主打招牌菜就是亚参鱼和魔鬼鱼和鲨鱼肉。好酒佳肴,高喊三声“饮胜”,痛快!
今晚入住当地很有特色的酒店。酒店的外形从高空鸟瞰下,是个三角形的建筑。原来前身是葡萄牙时期在原址所建造的一座城堡。城堡就坐落在麻河边,作为防御的城堡。
参观住宿酒店Muar 99
早晨,经开富与酒店负责人的安排下,我们可以到酒店的顶楼鸟瞰麻坡市360度全景。 同时还邀请当地导游给大家介绍了这座酒店和麻坡的历史。
令人感到最惊喜算是天际线,由麻河大桥、马六甲海峡与蓝天构成。从酒店往西的方向就是一座横跨麻河下游的麻河大桥。麻河大桥建于1963年,并不是很长,约1.2公里,呈半弧形。麻河往来船只不多,然桥上车流量却不少。还未建桥前,往来两岸的人们和车辆都是依靠渡轮通往。

麻河在蓝天的映照下,河面一片水蓝蓝。河水缓缓的流入远方的马六甲海峡,逐渐汇成海天一线交界。金山若隐若现的矗立在远处,这就是一幅难得一睹的麻坡美丽的早晨美景。
河的两岸是两个不同地界,河的北岸是属于东甲县。属于麻坡地界的沿岸建筑高低错落,沿着麻河岸边平行的马路是大马路,是华族的会馆和庙宇最多的汇集处。整个麻坡市区的建筑景观,与新加坡的市区的建筑景观有相似之处。这里高楼大厦稀少,一眼望去,就是密密麻麻的楼房屋顶,各有不同的特色。
酒店的建筑格局就像一个三角形,所以这地方当被地人称为“三角坡”,非常奇特。葡萄牙人在这块地建造了一座城堡,以保护麻坡。在1615年河1616年期间,苏门达腊北部强国 – 亚齐苏丹王国军队两次进攻麻坡,摧毁了城堡。后来麻坡地方政府发展这块地为现有这座酒店。在建筑过程中进行挖掘,结果掘出了六百至一千多年前的出土文物,包括了陶器、瓷器、古钱币 等。跨越唐朝、元、明朝时期;也包括近代清朝、葡萄牙殖民地时期、荷兰殖民地时期和日据时期。以及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文物。最让我惊喜的是一枚《开元通宝》的古钱币 。让我联想起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历史馆内也展示了一枚《开元通宝》铜币。或许说明了这马六甲海峡是唐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古钱币的发现是否也意味着唐朝时期的商人已经来到此地?
“香妃城”是这里的一个独特名称。当时天猛公阿布巴卡娶了黄亚福的义妹 – 黄亚娇为妃子,非常深爱她。1877年阿布巴卡当上了苏丹。1884年8月12日在麻坡主持开埠大典,在此建立了一座皇宫,并赐封黄亚娇为皇后法蒂玛(Sultanah Fatimah)。麻坡正式命名为 Bandar Maharani,即皇后之城(香妃城)。大马路的马来名称是Jalan Maharani。
葡萄牙时期,马六甲和麻坡被称为“双子城”,麻坡为葡萄牙在占领马六甲时期的版图内。而马六甲有五角古堡,麻坡有三角古堡。酒店就是三角古堡的所在地。
离开了酒店,我们前往另外一个具有久远历史的河边 – 文打烟河, Sungei Bentayan – 麻坡河第一支流。
文打烟是麻河的河口的第一支流,过去在几位王朝的苏丹,如新加坡拉王朝的拜里米苏拉在新加坡战败北先逃到麻坡,以及马六甲王朝苏丹马末沙被葡萄牙军打败后,逃到麻坡都是先后在此上岸。
有趣的故事从拜里米苏拉开始,话说他来到此地后,在河口开拓河进行耕种。可是却受到当地的“原住民”- 蜥蜴(四脚蛇)的破坏和干扰。因为河口是蜥蜴的原生态生长地,既然被“入侵者”来干扰生活,就做出对抗反应,于是拜里米苏拉下令屠杀蜥蜴。被杀的蜥蜴数量太多,被弃之在河岸和河中,导致蜥蜴腐烂,尸体发出臭味,所以这里曾被称为“屠宰河”。过后拜里米苏拉没有在此地继续发展,北上马六甲,并在马六甲建立了马六甲王朝(这和我们所知道的新加坡拉王朝的第五代苏丹伊斯干达沙的历史有出入)。
马六甲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马末沙被葡萄牙击败后,往南逃至麻坡。建立了木城堡,继续抵御葡萄牙的进攻。葡萄牙以火攻烧毁了木城堡,并在文打烟河一带展开激战。最终在1519年彻底消灭的马末沙的残余部队,为马六甲王朝的终结点。

在导游讲解中,我们看到文打烟河边正好有一只巨型蜥蜴长在吞噬一只死猫,蜥蜴慢条斯理的在撕开死猫的皮肉,这还是第一次见识,惨不忍睹的情景不宜多看久留。
壁画–姐妹情深
旅游巴士拐一个大弯,带我们来到了此地的另外道风景线,一幅巨型的壁画。画家是俄罗斯年青壁画女画家 Julia Volchkova的杰作,通过她的精湛写实派画工,将一对马来姐妹情深的画面展现给观画者的眼帘。画作高11.89米,9.75米宽。于2016年7月17日完成。姐妹俩的眼神,深深吸引了大家对这对姐妹的深厚感情流露。姐姐一束青丝的马尾,双手环抱着妹妹,脸颊贴着妹妹的头发边,嘴角边微微的露出笑容,一双明眸注视着远方。妹妹背靠着姐姐的胸前,脸上露出些许的腼腆样子。据悉这幅画价值马币15万。而且这幅画已经被记载入“Malaysia Book of Record”。成为全马最大的壁画。

粤东古庙
粤东 – 顾名思义是指广东的东部 – 潮州。粤东古庙于1895年由当地潮州人士所创立。主神“玄天上帝”是港主陈裕源(在玉射新村港脚的北帝庙)特地从印尼丹戎槟榔(廖内)分灵请来麻坡的粤东古庙。是当地香火鼎旺的古庙之一。

粤东古庙也是潮籍人士的代表,甚至是在其他籍贯人士纷纷创立会馆时,作为潮州会馆的前身。过后在1988年才成立潮州会馆。
粤东古庙的占地非常大,其旁边的广东会馆的所在地也是属于粤东古庙的地。
每年粤东古庙会与潮州会馆联合主办两大项活动,即元宵节前夕 – 闹元宵和三月初三的“大老爷诞辰(玄天上帝)”也是麻坡最热闹的活动之一。庆祝元宵节时,还继续传承百年“标糖狮文化”。
开富还特地向大家再次介绍古庙庙前的两棵甘蜜树。不愧是甘蜜的中坚传承者。
当时港主制度在1916年结束,可是由潮州人所创立的义兴公司却继续作为主要控制当地经济的核心。义兴公司的总部是在新山,另外一个重要的地盘就是麻坡义兴公司。
广东会馆成立于1918年,包括了几个广东省内的地方籍贯人士:广东人、冈州人、海南人和客家人。
在古庙外还有棵“龙血树”(据悉龙血树是属于龙舌兰科,不知道是不是同名不同科属);我看其样貌不像。据说树叶可以作药用,吸引不少旅客来到古庙膜拜,并捡几叶树叶作为“幸运之叶”。更令人神奇性的说法是二战时期,日军轰炸麻坡时,许多炸弹落地时,居然龙血树没有被炸中,炸弹纷纷落在附近的房屋。
麻驿–旅游资讯站 Muaryi –走访小巷中的壁画
有一群年轻人本着爱自己的家乡,通过导览和资讯让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和看到这个古老城市的传奇故事和人文美景。从历史到文化,行业到移民,美食到个华人籍贯的有趣事迹,成立了这个资讯站。
资讯站这座建筑是建于1928年,当地在发展旅游同时也将这个单位作为旅游资讯站。古来的建筑物进行翻新河装置后,展现了早期麻坡的人文风貌。这里有百年邮箱、邮差脚车、人力车、三轮车、老电影播放(回味早期电影时代的特色)等。

穿过后门,就是后巷风光 – 麻坡和谐文化街(百年后巷)。后巷两边是店屋,墙上都画上不同的早期麻坡当地风情画面。
走完了后巷,大家是满头大汗,汗水也湿透的衣裳,汗水淋漓。导游带大家去喝当地一种饮料 – “莎梨水”。这水的味道很特别,带甜和酸;入口后全身感到非常清凉,在艳阳高照的大热天,“莎梨水”冷饮真的是救星啊!
潮利—棺材店
我们接着参观了当地的一个特有行业,棺材制造店。
这是一家潮州人经营的棺材店。一位老木工,架着老花眼镜,手中的刨刀正在刨木和削木,手艺非常熟练。木刨花和木屑随着他们的刨刀一来一往飞舞。他看到我们到来,经我们道明来意,就侃侃而谈关于制作棺材的经验。团里有几位潮州人和老木匠交流没有隔阂。

店里深处有两个古式的棺木(供土葬用)。曾经在小时候看到这样的古棺木有着一股恐怖和惊怕感,因听太多鬼故事的原因。长大后已经“见怪不怪”了(2015年前,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历史馆内就曾经摆放一具棺木)。除外,还看到还未成型的棺木盖及棺木部件,林林总总的工具陈设在店里。靠手艺制作的棺木可说是一个没落的夕阳行业,现代人在往生后,所采用的棺木就是千篇一律的型款 – 长方形,加上喷上亮丽的漆,看到时就没有那种鸡皮疙瘩的感觉。
广肇会馆 – 壁画 – 杨门女将
来到麻坡,广肇会馆也是必到之一。这次也很荣幸的邀请到广肇会馆的理事 – 关锦生先生为我们介绍会馆的成立和发展。
广肇会馆成立于1907年,初期成为同乡会;位于麻坡丝丝街51号。会馆是华族从中国南下生活的一个联络和互助的重要地点。它承载了不同籍贯人士来到此地后,继续传承文化和传统精神。
广肇会馆有一个文物馆 – 麻坡广肇文物馆,是经历了三年的时间筹备成立。刚好是在今年正式开幕。
关先生还提起当时孙中山先生曾经到会馆,馆了就有一张“孙大总统道像”的画像。此外还有介绍柔佛王朝苏丹阿布巴卡建立香妃城到港主制度发展,二战事迹,南方学院发展史,各行业的介绍等。
文史馆里展示广东人士了许许多多的古文物,以广府十六县和肇府十六县的人、地与物为主。
参观广肇会馆后,走出会馆外,观看壁画画家黄仲纬在会馆墙上的一幅画工细腻的壁画 – 杨门女将 – 穆桂英。

午餐
麻坡有条街道被称为“贪食街” Jalan Haji Abu,是麻坡具有历史性的饮食街道。主要的美食和小吃有乌打、沙爹、蚝煎、水粿、蚝煎、潮州粿、凉茶、卤鸭、五香和许多的道地美食和糕点。团员在这个时候都各自寻找自己的美食,大快朵颐,不亦乐乎。
中化中学
中化中学是一所华文独中(独立中学)学校。于1912年成立小学开始,在华社及校友热烈支持下,不断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五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二战结束后,中化中学由中华学校和华南女校(成立于1918年)合拼组成。
中化中学由第一任校长 – 陈人浩(著名书法家和画家,后受聘新加坡德明中学任校长)到现任(17任)校长蒋璁江。
抵达校园后,蒋校长亲自出来迎接,并让图书馆主任颜振蓉小姐为我们介绍学校的图书馆和关于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处境和改变。图书馆共有四万多册各类书籍,除了购买外,还有来自捐献者的赠书,藏书量相当丰富。图书馆还开放给公众来阅读。
校史馆 – 龙合集团校史馆
蒋校长接着带领我们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的成立经过。当时由一群当地热心华文教育的先贤积极发动捐款和筹款,使这所学校得以不断发展至今,成立百年学校。可悲的是在二战期间,麻坡被日军占领,一些热心先贤因积极的支持中国抗战筹款,先后遭受到日军的杀害,可歌可泣!展览馆内还展示过去的课本和早期所使用的教学仪器和设施。
照片是最佳见证学校发展历程的好证明,看到照片,也看到了那个大时代的面貌。
接着我们也到展览厅 – 善心堂展览厅参观,展览厅里展示学生的画作、书法和艺术作品。作品的所展示的水准,堪称高水准。看到一群热爱艺术的学生是如何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让好作品呈现给艺术爱好者。希望这群艺术的幼苗继续孜孜不倦,让艺术的花朵灿烂的开放。
学校还有演艺厅 – 哥伦亚友演艺厅,这是演艺厅还真大,共有680个座位。蒋校长说演艺厅的绝妙之处就是音响效果,在舞台上唱歌无需借助扩音效果。

学校的华乐团是麻坡市的著名乐团之一。从华乐室内所展示的各类乐器,“十八般武器”样样俱全,可以说明这支华乐团的真实力。
除外,学校还有50多个学会,让学生自己选择所兴趣和喜爱的活动参加。
蒋校长还提起热心校友给与的支持和赞助让学校可以不断改进和提升学校的设施。特别是一位校友捐了150万马币建造太阳能板供应电力,可以让学校每年节省25万马币电费。
参观了中化中学,让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广大的校园面积,打造绿化的景观,教育先驱者的承先,传承者的启后。虽然受到教育体制的局限,但没有因此被淘汰,反而更加卖力的维护中文教育。每任校长都致力于推动教育和校务,不遗余力,精神可嘉。对这群大公无私的教育人士的无怨无悔的付出,可以理解这条路是任重道远,必须抱着“荆棘路上远征行,破除万难为教育”的精神,应该给这群默默耕耘的教育传承者给与无数个赞!
古来 – 富贵山庄 – 南侨二战抗日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
离开了中化中学,时间也不早了,旅游巴士南下直奔古来富贵山庄。
交通还算相当的顺畅,终于在六点钟前顺利抵达。开富带领大家到来南侨二战抗日机工罹难纪念碑。这个纪念碑是于2012年8月13日由古来华团探缅南侨机工史实筹委会建造的,高约6米。这是一个气势庄严的纪念碑。

南侨机工队由陈嘉庚和侯西反等华侨先贤呼吁下成立的一支爱国救援队。三千多华侨积极的响应参加并经过严格的训练后,奋不顾身投奔到中国云南与缅甸交界的滇缅公路上,负责运输物资给抗日部队。有一千多人在负起任务时遭遇日军轰炸机炸死和机枪的袭击壮烈牺牲,万古流芳,这是当时华侨对祖国所付出的牺牲和贡献。
天色逐渐昏暗,离开了富贵山庄,旅游巴士载着大家前往古来99海鲜馆享用晚餐。饱尝佳肴后随着就是要结束这次麻坡古来文史之旅的行程。
(2019年11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