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明
如果翻开一本中文的新加坡街道指南,一定会发现我们对街道的有趣分类,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街道命名的特色。
最常看到的“路”,是英文road的直译。新加坡的街道里“路”的出现也最多,大家不妨略算一下(Mighty Minds 2013版),我国大大小小的路,连那些没有Road字但也被译为路的,以及把Link也译做“连路”的一共有1160条左右;接着则应该轮到那571条“惹兰”了。“惹兰”是马来语Jalan的惯用音译,同样是道路的意思。
Boulevard 在法语是指两旁种满有荫大树的路,本地译为林荫道。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14条林荫道,但可惜道的两旁抢眼的是高高的大厦和建筑物,没能真正感觉到“林荫”。还有一条叫“化学特产林荫道”的,听起来反而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倒是那段约半公里长的“牛奶场路”,路中央种了一排浓密像是杉树的“屏风”,每次开车经过,真有点像拿破仑在林荫道上驱车去“枫丹百露”王宫会情妇的感觉。
Avenue 原指侧有建筑物或树木的康庄大道,如巴黎的凯旋门就建在12条康庄大道的交汇处。我们把Avenue译为“道”,一算就有440多条的“道”了。“道”在本地还有几个分类:如Way是大道,Drive是通道,Farmway乃农道,Track是乡道而Loop则是环道,还有一条好创新的叫淡滨尼“宏道”(Tampines Grande)的,所以Way有时好像大过Avenue,有时又偏僻无比!把Street 译成“街”算是较传统的译法,444条“街”都清楚分明,没有别家。讲完“大街”应该是说“小巷”了,我国约有200多条被译为“巷”的Lane,不过应加上158条“罗弄”。“罗弄”是马来语的Lorong,有小巷、后巷的意思。我记得Close过去是叫做“区”而现在则是“弄”,因为我曾在红山区(Red Hill close)住了32年,不过现在将近90个“区”都被“弄”掉了!
Crescent是形如新月的弯路,我们的弯路算起来也有130多条,还有一条叫“康埔桦弓形路”(Compassvale Bow)的,其路形确实如弓。我们也应该再加上11条叫“麟谷”和“麟光”的,因为马来语的Lengkok和 Lengkong都有弯曲小路之意。比较挑战我们想象力的应是Terrace(台)了,谁会想到我国100多个所谓的“台”其实都是平路一条呢?最令人避忌的或许是小径(Path),全国除了植物园里的红砖小径外,其余79条小径都在坟场,还有一条慕莱小径(Murai Path)也离坟场不到1公里。与“小径”差之毫厘的“径”,也就是英文的Walk却有152条,它们都是普通街道,与Walk的原意即“人行道”已不一样了。
我们还会发现如坊Place,广场Square等其实也都是路而不是如欧洲国家的那类大广场。不过把Canberra Square 叫做“圈路”却是很合适的,因为那的确是一条边长约300米和600米的长方形路。“圈”也用以翻译Circle,它事实上是“环形路”。一般街道指南也把交通圈Circus简译成“圈”, 所以与Circle有点儿混淆,目前全国只剩下不到7个交通圈,最出名的当然是“纽顿交通圈”了。
没到过实龙岗的朋友可以翻翻街道指南,在一个方圆半径不到150米叫做“泉”(Chuan)的地方,我们可以找到泉弄、泉花园、泉通道、泉道、泉巷、泉连路、泉坊、泉台、泉景、泉径,还有罗弄泉,几乎用尽了所有的“路族”!类似的地方还有如义顺的“春叶”和盛港的“康埔桦”地带呢!所以本地街道的分类基本上与地形是没什么关系的,尤其是现代新镇林立,街道星罗棋布,命名也只好创新求胜,因此才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新“路族”如:坪Plain、坡Rise、埔Green、林Grove / Wood、景View / Vista,域(或场) Field、谷 Vale、坂Bank、总汇Concourse 等等,应有尽有;但那些马来语“路族”如惹兰、罗弄、麟谷、甘榜、达曼(花园)、丹戎(海角)、直落(海湾)等多不会再被用了。
《早报言论》 2014年1月18日
从前还有什么律,什么尾,什么头的,现在这些头尾律还存在吗?
根据 “Mighty Minds” 的街道指南,什么“律尾头”都冇晒咯!好喜欢“纽美芝律”!还有“驳船码头,不过不算路名。(“柴船头”才贴心)。还好不是译成”船基“。
哎呀,原来那个有头有尾有律法的年代已经消失啦?还梦到从水廊头走到巴梭尾,再慢条斯理地过桥到怒吻母鸡律捉雀仔呢!
老哥又要“梦里寻她千百回了”!连“死人街”都冇咗叻,那些头头尾尾的又怎么还能在呢?再过若干年,我们都得痴呆症后,这些头尾沙律就无处寻了!恐怕又要靠百度了!唉!
我听过死人街,以前听老妈提过。
原貌馆有一个旧牛车水地图,清楚的标上这个地区以前的旧名称,包括死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