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才 (马来西亚陈嘉庚 基金秘书长)
《马·南洋商报》 2013-06-21
提起已故陈嘉庚(1874-1961),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年长的一辈、社会与文教工作者对他都有一定的认识。他在17岁时从家乡福建厦门集美村出洋远赴新加坡,在二战前后的动荡时期,以新加坡为中心,奔走呼号,带动抗战,参与各项教育与社会事业,贡献显著,名声响彻东南亚。
1950年他选择回归故里定居,投入家乡的建设,生前死后在中国享有崇高的地位,历久不衰。
有感于嘉庚精神与事迹在马来西亚有逐渐式微的趋势,2011年,本地商人与文化推手陈凯希和陈友信两位先生发起成立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致力于通过各项工作和活动,复兴嘉庚精神。初期以筹委会的名义运作,举办讲座、座谈、征文比赛、晚宴、出版书刊、与新加坡陈嘉庚基金互访交流等。今年获得社团注册局的核准,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Malaysia Tan Kah Kee Foundation)正式具有法定地位。
3人厦门寻“庚”
在工作与活动规划方面,理事会将设立陈嘉庚纪念馆作为优先项目,并已租用隆雪华堂三楼作为馆址,面积大约为2600平房英尺。
空间设计图经反复斟酌敲定下来,装修工程即将开展。为了汲取其他纪念馆的经营心得、展品陈列的经验、征集资料、与相关机构建立联系,以及寻访陈嘉庚的足迹,于是便有了厦门寻“庚”之旅。
访问团由3人组成,即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联合主席之一的陈友信、秘书长陈亚才以及馆长邹璐;参观与交流的机构和单位包括华侨博物院、厦门大学的陈嘉庚纪念堂、南洋研究院、集美大学、集美学村、陈嘉庚故居、鳌园、陈嘉庚纪念馆、厦门市侨联、厦门市侨办等。
参观交流开拓视野
在交流过程中,访问团成员报告团体创办的宗旨、组织地位与运作构思、活动规划以及曾经举办的一些项目等。受访单位负责人除了无私地惠赠书刊、光碟及各种资料外,也热情、细心地导览馆藏,分享心得。厦门华侨博物院院长丁炯涥以及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陈呈欣然接受敦请,担任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顾问。在学术交流与国际研讨会方面,华侨博物院、陈嘉庚纪念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单位的学者都表达浓厚的参与兴趣,皆认为有必要在资料和研究方面加强联系、互通有无,交换研究心得和成果、从事人才培训。
海洋科技具特色
在先前的联系中,华侨大学和厦门大学也原则上同意提供一份免学费的研究所学额,供马来西亚学生前往攻读人文科系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细节有待订定。
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亲自倡议并在1956年集资37万元创办的;院址是陈嘉庚亲兄挑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959年开幕,大部分展品都是当年陈嘉庚为博物院搜集珍藏的。丁炯淳院长在导览过程中,分享了不少陈嘉庚的故事。
集美大学是将当年陈嘉庚所创办、隶属于不同单位管理的五所学院,合并而成,以工科,尤其是海洋科技为其特色。苏文金校长叙述该大学创校过程,特别强调捉着重要的机遇,以五年的时间完成原本需要耗费十多年的工作量,大学得以在2008年开办,5年来各方面的进展都令人刮目相看。校长和大学同仁以追随、落实嘉庚办学精神而引以自豪,“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培养实务人才。集美大学图书馆则命名为“嘉庚图书馆”。
开阔思考空间
在厦门大学,陈嘉庚铜像矗立校园中,经年累月地欢迎和目送一批又一批熙熙攘攘的学子。校园内的陈嘉庚纪念堂,传承讯息和精神,让后来的厦大学子对创办大学的“校主”及其办学理念有所认识。该大学南洋研究院的特色之一,便是硕士和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中,马来西亚课题占了相当高的比率。
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教授、郭玉聪教授、资料室主任张长虹博士等多位学者提出,可以采用英国大英博物馆的档案资料研究陈嘉庚,以新的资料开拓新的研究成果。
在展览方面,多位学者也建议进行陈嘉庚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资料展。
这番谈话开阔了访问团成员的思考空间。
纪念馆高规格
陈嘉庚纪念胜地包含陈嘉庚纪念馆、嘉庚文化广场、鳌园、嘉庚公园、陈嘉庚故居、归来园与归来堂等,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隶属集美学校委员会管理。该委员会以弘扬、宣称陈嘉庚精神为己任,副主任陈忠信先生为我们导览,对这里的一切如数家珍。
资料最为齐全
位于鳌园附近的陈嘉庚纪念馆,2005年动土,2008年开幕,建筑面积达1万1000平方米,享有中国国家二级博物馆地位,是国际博物馆学会的会员。具有闽南风格的主体建筑共有3层,馆藏资料非常丰富、陈列方式新颖,可说是目前海内外陈嘉庚资料最为齐全,馆藏和陈列规格最高的展览馆,在延续嘉庚精神的社会宣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该纪念馆甚至规定一年内必须有四次至六次将陈嘉庚资料带到外地展览。这种规定值得马来西亚的展览馆借镜。
在众多展览资料中,最吸引我的其中一部分是第四厅的展出:“在陈嘉庚身边———嘉庚现象,诚毅同行”。展出内容是同时代集聚在陈嘉庚身边,支持其志业的各领域人士,以及受嘉庚精神感召,在不同领域中出类拔萃的后来者。
陈嘉庚纪念馆的另一重任是执行中国科学院陈嘉庚科学奖的甄选和颁奖事宜。这是层次最高的科学奖,得奖者都是目前中国顶尖的科学家。陈呈馆长和刘晓斌副馆长的报告,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在这个场合也碰巧遇上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先生的孙子拿督陈锡远先生,他家住怡保,经常往返马来西亚和香港经商。
“校主”精神永在
在新马地区谈陈嘉庚,年长的一辈赞叹他是发展教育的伟大人物,一生中所创办和资助的学校,数量之多,承担金额之庞大,几乎前无古人。
然而,多半的文章是在谈论或缅怀一位离开超过半个世纪,跟当代新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理念,已经没有多大直接关系的历史人物。
嘉庚精神“现在进行式”
厦门之行,听取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博物馆、陈嘉庚纪念馆、市政府相关单位领导人的报告和分享,与计程车司机的闲聊、向一般市民的垂询,惊讶地发现,嘉庚精神依旧在!被称为“校主”的陈嘉庚,至今仍发挥实质作用,其遗泽庇荫厦门和集美;嘉庚办校精神继续回荡和指引现今的学校群。
如果说,陈嘉庚或者嘉庚精神在新马陷入“过去式”,那么,在厦门和集美,嘉庚精神显然还是活生生的“现在进行式”。“嘉庚精神依旧在!”这是厦门寻“庚”之旅给我最大的启发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