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08

在天愿做比翼鸟?-不文明婚姻的故事

李国梁

 

 

一失足成千古恨

 

   浪漫的爱情是许多人所向往的,也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爱得太过理智就不会有婚嫁,更遑论哀怨缠绵,赚人热泪的故事了。唐朝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写道: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一个良家女子,为了浪漫的爱情而随爱人私奔,从此失去了为人妻的资格。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侍奉公婆丈夫五六年之久,都换不来男家的认可,她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她生的儿子算不得夫家首选的继承人。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现在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奉行一夫多妻制,严格说起来也不尽然中国古代仍然是一夫一妻制,姬妾不能算做合法配偶。古代人娶妻纳妾,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发妻持家,平妻在旁辅佐,偏妾则要尽心伺候夫君与三房夫人。

 

  中国古代的姬妾制度,打从母系氏族消失那天起便开始萌芽,然后茁壮成长,势不可挡。妾在家庭中承担生儿育女的义务,却享受不了的待遇。最初的原因很简单——为妻的女子,家庭出身都要高于妾。妾一般都来自卑贱低下的家庭,甚至是战败的一方所奉献的礼品。因此,妻为,而妾为,娶妻时送到岳家的财物为聘礼,而纳妾时给予的财物,则为买妾之资

 

  同是丧偶,男子再娶为续弦,女子再嫁是坏节。男尊女卑,女子只能依附于男子,是社会制度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加剧了男女的等级分化,于是出现了男子妻妾成群,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

 

姬妾是弱势者

 

  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对姬妾制度提出了异议。《易经》记载: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然而,卓识远见和人性平等,强不过享乐主义和独裁专制,姬妾制度还发展成一套完整的规。

 

   《周礼》规定:王之妃百二十人:后一人、夫人三人、嫔九人、世妇二十七人、女御八十一人。天子可以拥有皇后以外的一百二十个女人,皇后为嫡妻,她拥有单独与皇帝相处的资格,其它姬妾不能与丈夫独处,而且是否陪伴丈夫要经过皇后的批准。这种制度在明清时期更进一步:皇帝选中侍寝的妃子后,要将名单送给皇后审阅,皇后应允,便盖上皇后印章。如果皇后坚决不盖章,皇帝也无可奈何。

 

  《礼记》写道: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同样是与丈夫共枕、为丈夫生育儿女,妾的身份却只不过是买来的物品。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妾乃贱流妾通买卖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将妾升为妻,就是触犯了刑律,一但事发,是要两口子一齐服刑一年半的,而且服刑完后照样得离异。这样的法律之下,做姬妾的女人便已经不是人了,丈夫或嫡妻凌虐姬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皇帝是天子,姬妾数目最多,天子以下,妾的数目便在礼法上锐减:大夫只能纳两妾,士族只能纳一妾,普通富民则要到嫡妻年过五十无子的时候才能纳一妾。而且,所有的妾都不可以陪丈夫整夜,丈夫入睡后,她便必须离开。这个规矩对帝王的妃子一样管用。不过,规矩归规矩,肯照办的没有几个。

 

最是无情在深宫

 

   后宫的阴暗面多,流传的故事也特别引人回味。汉献帝生母王美人本是贵族小姐,可惜她嫁的是皇帝,而且不幸为妾,只能在嫡妻皇后手下认奴认婢。她为丈夫汉灵帝生下了儿子刘协,惹得皇后妒火中烧,还没离开产床就被皇后下毒,一命呜乎。其实王美人死的时候,只不过是个孩子。

 

  汉灵帝身为丈夫,并没把王美人之死当一回事,王美人不过是个姬妾而已。刘协后来虽然成为皇帝,也不曾当真为母亲报仇雪恨:就算何皇后死了,对他也没有好处。王美人就此死得无声无息。

 

  现代的文明婚姻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妇女应得的尊重,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有缘结为夫妇便应当履行承诺,一生厮守。不过生物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却显示男人还是喜欢“偷吃”的,这种基因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男人的错。

 

    “姬妾无罪,偷吃有理!”

 

    看来我必定成为千夫所指,得去避一避风头了。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思维空间

家庭照

许愫芬

 

    侨居在外的中国早期移民和家乡的联系除了汇款寄书信往来外,也经常寄照片给家中亲人,解读思念之苦。

    

        早期民间传递汇款信件的往往是由“水客”兼营,他们是办土产、向导新移民(称为“新客”)出国之余,赚取佣金,往返要一季以上。后来有了批信局也是民办的侨汇处。侨民全心为照顾祖籍地的亲人所需、赡养家眷、改善居住环境与置田产。

        

       几乎每一个人对“家”的挂念都是相同的,“落叶归根”是最后的意愿。然而时局改变由不得人,侨民在中国娶妻后移民国外或娶了当地女子便留在侨居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这便是与亲人分割两地的开始,归入当地国籍的后从此便“根深蒂固”。“寻根问祖“的后人也只是少数。

 

           第一张照片中的男人在1932年七岁时与母亲来到本地与他的父亲会合,上潮州学堂,上课后在他父亲经营的一爿小店帮忙,他的父亲在1930年代经济萧条时苦撑实干,在1934得病后逝世,经营的小生意失去了。母亲在他父亲去世后带着年幼的孤女回中国乡下,留下九岁的他让亲人照顾。

 

       这是他他结婚后寄给母亲的一张家庭照,摄于1954年,他是已经有了三个小孩的父亲。

 

     1957年,新加坡殖民地政府的实施新移民政策,他申请让母亲回到新加坡,第二张照片是母亲与他的妹妹及妹夫在离开中国前照相留念。

   

         第三张照片摄于1959年,照片中的小孩一共五个。这张照片中的最小的小孩是我的先生,他的祖母已是花甲之年。她在1992年去世时,已是九十六岁的高龄了。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回首往日

照片背后的故事

  许愫芬  Continue reading

1 Comment

Filed under 回首往日

这是结束,也是开始

刘若琳(学员)

 

(先非常有心计地铺一铺路)

 

    我的文笔没有像踊跃投稿的学员好,我的文法是照着新加坡式中英语法律语病百出,不过还是想记录一下这几个月的一些感想。

 

    一开始我会加入华文导览员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当时刚毕业又在待业的我因为非常得空所以参加报名当某个博物馆活动的帮手,发现其实当义工的经验比我想象中有趣和有意义。后来因为不想自己毕业以后就完完全全的被工作吞没,所以想找个“课外活动”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便在博物馆举行开放日时决定报名当博物馆义工。不过,我原本想当的是英语义工,可是刚好当我到英语义工的摊位时,忘了是没有人或者是没人理,我便走到华语义工摊位的布告栏看看当义工有什么有趣的活动;而在那里的华语义工也非常热情的向我和我的朋友介绍有关当义工的详情和义务。当时心想:自己的华语不至于很差,当华语义工不但可以不让我的语文能力因为少用而继续退步下去,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自我挑战机会,只看我自己敢不敢,想不想。所以,我就在一念之间改变了战营,报名参加华文义工导览员。

 

    后来就开始了十个星期的课程。其实啊,我星期五晚上的心情常常都是很复杂的。有时候因为得向组员交待,必须在上课见面之前把功课赶完。临时抱佛脚的我唯有在周五晚上开夜车,仿佛回到离我不远的学生日子。有时又因为拜六有测验,没办法所以拜五晚上就得啃书整理资料。朋友约周五晚上吃饭?不好意思,没有空。朋友约星期六下午逛街?对不起,我得上课。明明知道前方是个黑洞干嘛还要自己一头栽下去?不过每上完一次课时,就会觉得自己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文化水平似乎提高了一点,又在不花钱不浪费时间在购物商场闲晃的情况下充实地度过周六下午,所以有点沾沾自喜的感觉。

 

    其实在上课的期间是非常不想课程那么快结束 因为那意味着我们得完成并交上我们的论文。天啊,我自从中四毕业后就再也没有用华语写文章了,这次的论文必定会是呕心沥血之作。 被搁放在架上积满灰尘的词典再一次的派上用场。穹顶的“穹”是 qiong 还是gong?镬气十足的“镬” – guo/huo 傻傻分不清楚。终于,写完了论文,但是不知道能不能在下个口试考试前把所写下的论文溶入脑内,并与它结为一体?

 

    在我们上一次的考试中,负责监考我们的资深导览员和我们分享了在玻璃圆楼附近的《蜕变》背后的含义。蜕变是一种挣扎,一种挑战现状的过程。在自然界蜕变的过程很普遍例如毛毛虫蜕变成蝴蝶一样,它必须摆脱自己的躯壳才能化为蝴蝶。人何尝也不是一样,如果经历得起大环境的推动或高压后,就能成长和蜕变成一个不同于以前的人。我们经过了数星期的训练,写出了(严重超出指定字数的)论文,接受口试的考验后,也能升级成为毕业的学员这些都是蜕变的过程,但一切并没有结束,真正能让我们蜕变成出色的导览员的将会是以后无数次宝贵的导览经验。

 

 

2 Comments

Filed under 活动后记

潮州戏曲

Continue reading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资料与掌故

对家园的‘记’与‘忆’

 章星虹

2008-02-02

 

    只有今天得细,才能明天得准。

  近年来,人们更多地谈论着一个议题:如何能更好地保留自己家园的文化遗产。在我看来,要更好地保留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继续对旧日时光的不懈追寻,也应更为注重对变化中之今天的精心记录。

  换句话说,两者相辅相成,等量齐观。

  国大助理教授梁秉赋博士在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本地教育发展史的时候,翻阅过英殖民地当局留下的档案资料。据他的观察,当年的会议记录做得一丝不苟,详细记下了与会人的发言原话,甚至他们的神情和语气。

  几十年后,人们在翻读这些记录时,不仅能详细了解会议讨论的细节,还似能看到发言人栩栩如生的表情。这样的历史记录,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判断当年所发生的事情。

  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术组副主任林源福日前在谈及本地会馆对文献资料的保留时,亦称赞中华总商会当年在保留会馆资料和会议记录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

  他同时也提到当年在保存会馆资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会议记录不够详尽完整。这对今天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遗憾。

  只有今天得细,才能明天得准。

  这些年来,新加坡人在对自己家园文化遗产的保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其中略嫌不足的是,的成分偏多,对的强调相对不足。

  我们中很多人(包括有些新闻媒体),一提到保留文化遗产,就会下意识地将之定性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这种过于拘泥失落感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了人们享受今天的心情,也使之忘记了有记录今天的必要。

留下一幅立体的历史写真

  事实上,我们看到,凡是当年留下翔实历史资料的领域,今天的研究和分析就能做到深入丰富、可信性强;反之,回忆就会加入很多的推测想象,或多或少地含着不确定性。

 

  更何况在急速变化的今天,人们更有必要加倍用心地下身边悄悄消失着的文化遗产,抢在发展的前头,才不会落得事后空叹。

  此外,有愈多的人参与今天的行列,就愈能保证日后的准确和全面。历史和文化遗产不是平面的或单视角的。同一个历史瞬间,经历其间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解释;单听哪一面的记录,都不尽全面。

 前不久,本地公民组织圆切线举办论坛和展览,从不同层面重新探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活,取名逍遥游

  对这个取名不甚理解的我,问诸于数位当时正在读中学的朋友,得到的答案竟大相径庭:一位朋友说自己当年处于历史旋涡的外围,学生生活无风无浪,逍遥两字可算贴切。另一位朋友因家庭原因,被卷入旋涡之中,因此那段历史对他来说远非逍遥

  即使两人对同一历史时期的记录都是第一手资料,我得到却是两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所幸其他几位当年处于两极中间的朋友,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故事。在这个三维的基础上,我才得以梳理出自己对那段时期学生生活的理解。

近来本地多个文化机构和团体,都愈来愈注重对文化遗产的,提供了很多平台。国家博物馆出的数码家园新加坡活动(Digital Homelands Singapore),就强调了这个双重主题。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思维空间

我与二战:橡胶树林里度过的童年

史立道

 

 

    我于192673日在马来半岛东海岸的关丹出世。照一般人的说法:“三岁定终身”,意思是三岁开始懂人事,我是在未懂人事前就搬到约20公里之外,属于登加楼州的雅莫橡胶园居住,那应该是1929年之前。

 

  在橡胶园里,包括父母亲和二叔二婶,共有十个成年人工作。不久后,一个一个地都回唐山去了。那是大萧条的来临,英政府发配船票给华侨割胶工人,大批地遣送他们回唐山。1929年纽约股市大崩溃只是焦点,实际上大萧条前后经历了好多年。

 

    为了缓和大萧条的冲击,英荷达到协议,规定橡胶产量最多的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俗称荷兰州府)实行橡胶减产。

 

    父母亲继续割胶,以小量生产配合政府的政策,维持一家的生活。父亲每个月必须押运橡胶烟花片到关丹镇售卖,顺便购买粮食和日用品,并买一份石叻坡出版的报纸,和上海出版的一本《良友画报》回来。

 

    我认识一些单字,包括亲戚朋友的姓名,祖籍的乡村和市镇的名称等,不会阅读报纸,但能够翻画报看图片。在画报上看到头戴泥帽、身穿毛绒军装,脚登马靴的冯占海、马占山等人的照片,我对那种寒带军人的打扮,感到很新奇。大人说那是东北义勇军。战争爆发了:那是1931918日,日本军国主义的陆军偷袭沈阳,俗称“九一八事变”。来访的亲戚朋友,或邻园的园主,他们对战争都很关心,议论纷纷,表现得慷慨激昂。

 

    几个月后的一个黄昏,经营载客来往雅莫和关丹的可谕堂叔,特地来载我们去关丹看电影,他说苏丹那电影戏院在放映“十九路军打日本”。又是战争,那是1932128日,日本军国主义的海军进攻上海,俗称“一二八事变”。驻守的是由蔡廷楷指挥的十九路军,奋勇抵抗,重创日军。车上挤满了割胶工人和小园主,大家都痛骂日本侵略者,称赞十九路军,赞扬蔡廷楷是民族英雄。

 

    断断续续从报纸和《良友画报》传来的战争消息:俗称东三省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相继沦陷,义勇军的领袖马占山退入苏联的西伯利亚,绕道欧洲回国。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1933年,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大人们指责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坚持对日本军国主义采取“不抵抗的政策”。

 

  因为大萧条的关系,我被困在人迹罕到的橡胶园里,和家里的猫、狗、鸡、猪为伴,接触跳动攀爬的青蛙、蟾蜍、蚯蚓、蟋蟀,螳螂。观看飞进家里的蝴蝶和蜜蜂,停在树上啄树干找虫吃的啄木鸟,飞翔中的燕子、麻雀,偶尔也能看到山鸡、乌鸦、老鹰和杜鹃,还有在树枝间跳跃攀爬的松鼠、蜥蜴。在橡胶树林里也有机会看到山猪、象群、猴子,以及比成人的头颅还大的象粪。黄昏后就听到各种昆虫鸣叫声,偶尔还会听到令人毛骨悚然的虎啸。

    

     193473日,过了我的八岁生日。我终于结束了在橡胶树林里过的童年生活,回到关丹镇,进入秋季始业的初小一年级就读。

 

    19261225日,日本大正天皇去世,摄政的太子裕仁登上皇位,他就是二战亚洲太平洋战区的主角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根据他的血统、传统、神话和历史,也根据宪法的权威,他成为日本第124代天皇。

 

    从192811月到12月举行登基大典,依照天照大神神话举行的即位礼,包括裕仁到京都接管皇室的3种神器、向祖先的神灵报告他的登基,接着举行“大尝祭”(天皇即位后用当年的新稻米祭祀天照大神、天神和地神的仪式称为“大尝祭”)

 

    “大尝祭”标志着天皇的神格化和确定他的“神的血统”。统治者的神性观念是明治天皇制思想的核心,也是使天皇思想得以保持至20世纪中期的一个必要条件。

 

    昭和天皇身着白丝绸在女官和典籍官的陪同下,象征性地扮演了天皇来自“天国高原”的神道神话:他通过神灵沐浴净化自己后,进入最深处摆着长方形的床和神座、御座的房间,他在里面履行了神秘的仪式。神座被认为代表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的神灵。根据神道教理:天皇裹着被子卷曲着身子躺在上面,与天照大神的神灵结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象征性的与祖先神性的“结婚”。之后,他面对天照大神坐在御座上,向天照大神及其他祖先的神灵供奉食物。至此,他作为活着的神,即“现人神”的过程宣告完成,仪式赋予了他一直到仪式举行为止还不曾具备的作为天皇的特性。

 

    接着,披上了神的外衣的裕仁来到东京代代木练兵场,出席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陆军和空军阅兵式。两天后,他到横滨参加了舰队的大阅兵礼。这两次规模巨大的军事力量的展示,标志着裕仁登基大典的真正结束。

 

    从此,昭和天皇裕仁成为日本的最高宗教权威、最高军事统帅。他由上而下地号召、组织、领导整个民族走向军国主义,发动了二战亚洲太平洋战争。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回首往日

灯火阑珊

许愫芬

 

博物馆二楼走廊上的八盏灯火摇曳,映在后面的玻璃幕墙上,闪烁着几许迷离与神秘。玻璃幕墙背后的福康宁山灯火阑珊,树木扶疏的遮荫下,双双对对的情侣编织着美丽的爱情故事。

 

走出博物馆,照射灯交汇着博物馆的典雅的建筑,我们华文义工组在九月开始每个周六下午都为义工训练尽绵力,到华灯初上才各自散会,灯火辉煌璀璨的乌节路,此时又是处处媚人的彩灯挂饰,准备迎接另一个圣诞。

 

    我们吃饱没事干?动机在哪里?我们这些华文义工为了一个信念,一个传灯的信念,华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需要将自己未被发掘的潜能提升,为我们个人深入地了解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及探讨新加坡的历史而努力。

 

     这一片方圆土地,有我们的共同记忆。

 

    记得七十年代小学假期间,我们在师长的带领下参观这个“死景”,那一副鲸鱼骨标本带来的惊叹,那阴森森的螺旋楼梯的鬼故事,令人毛骨悚然。从此,少年的我一直做着在螺旋楼梯被追赶的诡异莫名的梦???

 

“皇家山”的城堡上留着七尊炮台,福康宁(Fort Canning)的名字就在幼小的心灵留下美好记忆。(纪念第一任英国殖民地驻印度自治领总督Charles John Canning。)公园里有我们喜欢采集的红豆,喜滋滋的装满一瓶子的快乐。

 

福康宁山下的国家剧场使我们接近了艺术,记得是1967年吧?国家剧场筹募款项掀起社会民众的“一元砖”活动,我们在国家剧场观看的第一场演出是朝鲜的舞蹈杂剧表演。扇面开展的剧场,悬挑顶盖下的观众席挤满了观众,三面敞开的皇家山的山坡上还有许多人观赏表演。

 

国家剧场隔邻的范克理夫水族馆和利巴巴里游泳池也是我最爱的去处。

 

博物馆的邻居国家图书馆只剩下两个门墩、红砖门廊与外墙已在记忆档案中。在国家图书馆附近的戏剧中心在年轻岁月留下我们的足迹,这里还有人生的另一归宿——婚姻注册局。

 

怀旧不是历史,但是历史就在旧日的生活中展开。我们的四个生活馆呈现不同的主题,让参观者共同参与生活话题。

 

沙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是“珍惜”的滋味。在童年的岁月里,挑着担子的马来人在街边摆卖,我们会在父亲发薪日拿到额外的零用钱,带着喜悦心情和妹妹一起吃沙爹。

 

康乐亭(滨海公园)吃沙爹是我们的最大享受,通常在看完电影之后吃宵夜的场所。乌节路的停车场(Coldstorage Car Park,在多美歌地铁站附近)也是本地小贩美食天堂。

 

“嘟嘟馃”伴着甘甜与香兰叶的味道入口,包裹着“乌巴叶”的炒馃条有浓浓的本土气息,六、七十年代还有带着自家的鸡蛋去炒馃条的本土甘榜乡情。

 

“啦沙”的香辣够呛的汤料,配上蚶、虾或鱼饼,绝对是启动味蕾的佳选。

 

马来人的椰浆饭和海南人的鸡饭香味让人吃出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超越族群的界限。

 

印度煎饼的抛甩功夫、拉茶功夫如同杂耍。

 

潮州人与福建人最爱的肉骨茶也是本土的上乘佳肴,数十种的药材配制出香味四溢的肉骨汤头。

 

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街边摊贩的手艺创造的美食糅合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生活;沁入心头。

 

我们也在卖云吞面和鱼丸面敲竹板的声响中走过了悠悠岁月。要回味吗?怡丰城大食代与威势马广场的美食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溯的空间。

 

1 Comment

Filed under 心情随笔

女儿墙

李国梁(学员)

 

  

   十年风雨几番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能活上一百年的老人家我们称为人瑞。人瑞没有几个,百年老字号也不多见,兴衰存亡是自然的规律。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属于见证百年历史,少数存的建筑物。

 

    为什么国家博物馆能够历尽沧桑而屹立不倒呢?我这个事后师爷实地考察,前后方圆十里绕了一周,恍然大悟:博物馆长生不老的关键其实就在后面福康宁山!

 

    福康宁山一个历史宝山尼拉乌他马在福康宁山上建造皇宫莱佛士也全靠曹亚志在福康宁山上插下英国国旗后才敢登陆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天地初开以来,福康宁山不断吸收日月精华已凝聚一股凡间稀有的;博物馆依山而建,一来有强而有力的靠山来遮风挡雨,二来可以采纳山林的正气,为后人造福。原来十九世纪的洋人已经会看风水了!{Hello,这只是我想向坤浩学编剧的处女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国家博物馆女儿  

   

    博物馆的天台四周以白色的栏杆与望柱围起来,一来可以保障在天台上走动的人们的安全,二来可以增强屋顶的轮廓,促进建筑的美感,一箭双雕。这种格局帕拉蒂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新古典建筑一贯风格    

 

  十九世纪的英国与其殖民地的建筑帕拉蒂奥为主流(Palladian architecture我在研究博物馆的风水,在方圆十里闲逛时(闲逛?糟糕,露出马脚了),发觉附近屋子的天台栏杆与望柱的格局确实不少哩!这不是信口开河,有照片为证。)

       

 

 

这类栏杆与望柱的格局中国的建筑异曲同工,各有千秋榡芬说天台上的栏杆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女儿

  

 

女儿墙?是古代女子身在深闺外望吗是情窦初开的少女躲在墙后,偷窥情郎吗?或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孕育着一段哀怨动人的爱情?女儿墙墙后可能发生的漂亮诗意香艳激昂的结晶,我又怎能错过呢?

 

 

 舍己为人的女儿

   

   花木代父从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代父修故事呢?

    

   清朝初年有一个叫扈巧云的女子,代父修传说与她息息相关,就是沈阳城德胜门 女儿

 

   清太宗皇太极的老爸哈赤从阳迁都沈阳后,立即下诏扩建新城。新城采用周易八卦由原来的四个增加到八个,每座城上都建一座城楼。哈赤嫌城修得太慢,便下令四抓男丁,果京城方百里的男子都被抓来修城。努哈赤没有等到竣工之日便撒手西了,座城池由其子清太宗皇太极继续修建完工。

 

    当时城南六十里外有一父女,父六十多,年老体弱,年卧病在床。女儿扈巧云早年,只与父相依命。扈巧云是个百里挑一的孝姑娘,她每天恃候着父食起居,从无半句怨言。天,征丁的通知突然到扈家。扈老汉长年卧病,怎能墙?看着父唉声气的子,巧云将父托付给热心的居,自己装成一名男子,毅然加入修城的行列,被分配到德胜门(大南门)城楼上的管抹灰。

 

    大家觉得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非但一副娘娘腔,而且古怪,晚上从不脱衣睡了几天,巧云抹灰想起病床上的父,不流下泪。偏巧被察她久的发现了。工看着她的身形打扮、行为止,发现她抬擦汗,喉并没喉结时,心中恍然。巧云破真相,只得如交代。此事很快便禀皇太极耳中。皇太极非但没有赐罪她的孝行大加

 

     另一厢,皇太极认为女人修城不吉利,就对总监说把德胜门的六十个上都去掉一层砖,矮一,就叫女儿吧!从此,城周651个,唯独德胜门城楼上的60口比其它七个城上的口少一,足足矮了二寸多。女儿的名字由此传来。

 

 

女儿的故事还有续集

 

    现在的胜门女儿其它七个城一般高背后有另一段传说

 

    义是甲午争后民成立的反帝国的武装组织,当时义有寡组成灯照,老组成青灯照等,在反清运中立下了赫赫的声威。

 

    在攻打南关天主教堂与洋人展开了激烈的交。教堂主教之余为了自救竟然借主的名义,将教堂所有女教士衣服剥光,五花大,推到前。将士面对这种尴尬的场面,束手无策。此时,灯照改达头阵率先冲教堂,将士随之而入,一攻破了教堂。

 

      “灯照登上了德胜门,见这矮人一等的女儿怒不可遏,立即手拆灯照的首林大姐伸手住,道:每个人搬几块砖,运几袋灰,把修高,不是更好

 

    林大姐不搞破坏搞建设她当机立断号召了近百名灯照努力。从此,德胜门上的女儿就与城墙一般高了。

 

编辑按:

女儿墙。(英文名称 Parapet–或称护墙,沿阳台、漏台或桥构成长度方向的的矮墙,镂空,也可是实体的防御性胸墙,可带雉堞–类似城墙上的齿形凹凸部分)

 

Leave a comment

Filed under 资料与掌故

导览“八到”

刘家明(学员)

 

 

 

    中国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所谓心到,口到,眼到。近代中国著名学者胡适则认为应再加上“手到”,故为“读书四到”。我综合了各位资深导览和同学们今天下午的经验和分享,再加入“四到”,是为“导览八到”;在此占用一点版位,请大家批评和讨论。

 

    东印很早就提过,导览最重要的是事前的准备工作。怎样准备呢?不就是读书,读资料,找资料,验证资料嘛,“读书四到”就可派上用场了。

 

    首先是“心到”:心到就是要弄清每份资料的意义,必要时还要靠工具书等辅助资源来帮助思考。

 

    接着是“口到”:口到就是要句句念出,要把讲稿念熟,不然导览时吃螺丝就糗大了。

 

    第三是“眼到”:眼到是要把资讯和资料认清,不可随便张冠李戴。观众中可会有专家的,闹笑话事小,坏了博物馆声誉可事大哦!

 

    跟着是“手到”:讲稿必须还得自己动手,才有所得。自己重新组织过,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叙述,就自然得多了。

 

    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当天和临场的表现了。

 

    最重要是“早到”:到各馆巡视一周,看看有没有新状况。出战前再了解一下战场总是明智之举。

 

    接下来是“签到”:也顺便向有关单位报到,是优质服务和负责的一种表

 

    最难做的是“点到”:导览时要恰到好处,点到为止。我们不是在美食馆卖食谱,或在摄影馆教摄影史,也不是在“观山堂”上绘测课。最重要是制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引起观众游览博物馆的兴趣。

 

    最后是要“周到”:要置身处地,为观众着想。觉得观众有倦态,有机会就请他们坐一坐;如果观众赶时间,就长活短说。就如若琳分享时说,如果观众里有老人家的话,走位时就不要看了穹 顶就上“观山堂”,然后再下去看LED(二极光管)屏,老人家可吃不消。

 

    理论都说完了,我们接下来的挑战就是112233个学员的大考验了。就像麦皓为说,到时看我们怎样“倒”(导)了!

 

P.S. 还好我不姓胡,不然又会被说是胡说八“道”(到)了!

1 Comment

Filed under 活动后记

我对导览生活馆的构思

黄坤浩

 

    国家博物馆是寻找共同的集体记忆、情感和身份认同的地方。注意1965年建国,41年后,到了2006年才创立国家博物馆,可见建立国家认同感事多么不容易呀。对外国人来说,国家博物馆是让外国朋友认识新加坡的橱窗。

 

先明确你的交流对象

    作为一个专业导览员,讲话要讲得有内容、有感情。什么是你强烈的表达欲望。强烈的表达欲望离不开具体的、明确的交流的对象。

 

    乐龄人士?知识分子?少年儿童?本地人?还是外国朋友?时刻揣摩他们要知道什么、就可能把话说到他们的心坎里。不要自我表现、自我陶醉。最高目标是达到导览员和访客“双向交流”的境界。

 

[例子] 参观饮食馆时,问一问怎么样的“辣沙”最好吃?怎么样的果条最好吃?为什么?什么秘方? 用提问胜过自问自答。双向交流马上有了,这还不容易。

 

      学会临时发挥讲解技巧。敢于改变内容、敢于取舍。有的一语带过,有的具体介绍。调整情调,太严肃了,要不要搞笑一下,要不要带入悲情?观颜察色、随机应变!

 

[例子] 说到日本妓女的悲情时,那华族妓女呢?见到多妻多子多福气的合家欢照片时,你问一问,现在的情形呢?以后呢? 100年后? 你能给一个既搞笑又拨人深思的答案吗?

   

    你想过生活馆的基调吗?除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还能创造出浪漫的情调吗?美丽的回忆情怀呢?还有其他吗?

   

    你也过想过开场白?为什么不?开场白是非常重要的。一、卖关子,引起观众的期待或好奇心。二、要提问题试探 观众的心理。三、要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四、要打听访客来自什么 国家?还是本地?

 

[例子] 进入展厅前的主题讲解在哪里进行好呢?展厅的外面?自己实检查决定。多长时间?两三分钟最佳,越简越好。先点出主题思想,比如通过饮食展品,凸显多元文化的交融;服装时尚反映女性思想的改变;旧相片反映家庭结构与亲情;电影与传统戏曲反映娱乐生活的转变与乡土文化的没落。

 

    针对陈列品讲解,要 启动观众的想象力产生情趣和美感,不是要你拿放大镜考古的。一般访客也不是来鉴定古董的真伪的。一般访客要听故事,请你调动馆内的陈列品、视听与灯光效果帮助你讲故事。看看下列可以利用的设备:

 

[1]声音  [2]气味 引导访客听一听、嗅一嗅。可以触摸的,就摸一下,加强感性的认识。你闻过肉骨茶必用的枸杞子吗?你摸过做“情书”的模吗?何不现在就试试看。

 

[3]搞活气氛记录短片看马来影片时,有个老婆婆竟然不敢看油鬼子;看时装影片时,妇女们都七嘴八舌地“活”起来了。你看,几分钟就可以掀起怀旧的欢乐气氛。当然,你要在一旁把气氛搞活起来。看马来电影时,把它转化为儿时在山芭乡下看露天电影的气氛,稍后,看到那一盒盒的电影软片与放映机就有了很好的联系。

 

[4]陈列品不要“见树是树,见林是林”。除了紧扣陈列品的内容,要带出一点文化底蕴和内涵。橱窗里的戏服与头饰你能说得清楚吗?你能把同一个展厅里的陈列品联系起来吗?并且紧扣该展厅的中心主题吗?我知道你做的将比职业导游更专业,你行的!

   

    见到布袋戏台,河畔戏台,你能带出浪漫的初恋故事吗?看到电影戏票,你能比一比如今和以前的恋人看电影的次数吗,你有勇气告诉观众你的第一次吗?别想入非非。你们的第一部 影吗?在那个电影院?看完戏你们上 哪儿吃夜宵?共吃一盘炒果条?再来一碗 汤圆?“讨厌!导游先生 让我想起了那初恋人。”一个大婶痴痴 地在沉思。那边,一个老头子也想起了年青时在看街戏人群中遇到的初恋人,那情景正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适当的时候,简练精彩地带入跟人有关的典故、趣闻、或神话,访客永远忘不了新加坡的历史文化。

 

    可以用一个句子或五句话介绍陈列品最佳,有的不讲也无所谓。

 

[5]使用的语言对本地人,不妨加入方言或马来语。对港台大陆的游客,就不用英语了,使用他们听懂的华语。对知识分子,你能用几句古诗或成语吗?

 

 

[6]英语说明充分利用陈列品附近的英文说明作为你的提示,忘了年代、专用名词,大方地看 一下英文说明,这不是考试,不要背书。

 

    说再见的时候了,离开展馆临别时,请访客们再来参观 ,带着你的朋友,你的儿女,你的儿孙, 全家人一起来吧。请问大家有问题吗?或者请大家原谅因为较早时候讲得不好。再见。

 

1 Comment

Filed under 活动后记

越来越多国人参加博物馆活动

20081103日《联合早报》;早报记者陈能端

       

         5年前成为义工导览员的龙矜频(40岁)经验丰富,她服务过的场馆包括国家博物馆、美术馆、亚洲文明博物馆和开幕不久的土生华人博物馆。对她而言,最感欣慰的是,本地博物馆已渐渐摆脱枯燥乏味的刻板形象,成为许多家庭出游的好去处、新移民认识新加坡的重要场所,还有情侣拍拖的浪漫地点。

  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与龙矜频的观察相吻合。

  和前年相比,去年到访文物局属下6家博物馆的人数增加了近40%,创下186万人次的新纪录。其中,约四分之一的游人是旅客,其余参观者是新加坡人。今年开幕的8Q美术馆和土生华人博物馆加入文物局大家庭后,该局管辖的博物馆已增加至8间。

  文物局在公共场所举办的外展活动也获得热烈回响,参观者突破400万大关,比前年的290万人上升了48.7%。其中,名为Heritage On the Move的系列巡回展最有人气,吸引了191万名参观者。2004年发起的文化遗产节Singapore Heritage Fest)去年也表现不俗,参与活动的公众多达143万人。

  除此之外,2007年到访博物馆圆桌会属下博物馆的人数也多了,从前年的426万人,上升至520万人。目前,博物馆圆桌会46家会员博物馆。

  龙矜频受访时说,博物馆随着时代变迁,增添了多元性,也加入多媒体元素,因此不同年龄层的参观者,都能以自己习惯的认知方式,欣赏古早文物。

  龙矜频说:我们在馆里走动时,常看到小孩子停留在展览区,舍不得离开,父母再三催促才跟着出去。参观团的年长者来到博物馆后,也会告诉我们,一次没法看完所有的文物,他们以后会多来几次。

  文物局今年三月对17家博物馆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25岁至40岁的参观者在访客人数中占大多数,达30%。13岁至17岁的学生,以及55岁至64岁的乐龄人士则分别占24%和12%。

  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局今年五月推出乐龄人士周一免费游馆的计划后,在星期一前往博物馆的年长者也增加了五至七倍。

    文物局回答本报询问时指出,博物馆去年的好成绩,应该归功于更全面的宣传攻势和能够吸引人潮的大型特别展览及巡回展。文物局举例指出,参观佛学之光罗浮宫古希腊珍藏巨画这三大强档特展的公众,高达315000人。

 

明年三大特展:康熙莫卧儿木乃伊

  

   文物局将再接再厉,明年计划推出清朝康熙皇帝、莫卧儿(Mughal)王朝和埃及木乃伊的相关特展。

  谈到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龙矜频乐观地表示,她相信这场危机不会影响博物馆未来的访客人数。她说:参观博物馆是一种精神熏陶,每个人到了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都需要有这样的体验。

2 Comments

Filed under 媒体报道

赤道北纬一度的一颗红点

郑陆川(学员)

 

    做为一教育工作者 ,在培训学生对生态地理及人文地理的学习过程当中,偶然视察到,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从地理的角度透视历史,更全方位探讨我们的过去。

        在有限的土地上,虽是弹丸小国,总土地面积也只有约633平方公里,没有名山大川,仅有的只是一条贯穿繁忙市中心的新加坡河,没有长城宫殿,仅有的也只是,让国民“由古至今”青睐的娱乐广场,一座座人为建筑物,如怡丰城,滨海城,莱佛士城等等;但在现今瞬息万变的国际社会里,我们能一枝独秀,发展成为一地理政治要冲( Geo-political centre ),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商业枢杻(Commercial Economic Hub),也绝非是偶然的一回事,这或许应该,或更肯定的说,归功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赤道北纬一度,正处于巽他海域( Sunda Straits )之中,正处于巽他群岛( Sunda Archipelago)之间。就因如此,早在十二世纪, 罗越人或海人( Orang Laut )已经利用罗盘,沿着海岸线,在星罗棋布的巽他群岛( Sunda Archipelago)间,在海域不深(深度约为100米),在岛屿之间距离不远的情况之下,能够渡船航行于千岛之间。要是根据当时的航海技术,能够航渡从廖内群岛( Riau Archipelago ),到达爪哇群岛 ( Java Archipelago ),或者甚至到达更远的佛罗士群岛 ( Flores Archipelago ) ,非是什么等闲之辈,也并非是什么航海壮举。

    朝代的兴盛,帝国的没落,时代的变迁,确实是没有一定兴败盛亡的定律,但是在未有汽艇的年代,一切水陆航运,皆靠於东北季候风或西南季候风的季节而开航,这确实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十三世纪的郑和,与同时代的罗越人或海人( Orang Laut ),苏门达喇人( Sumatran ,拜里米苏拉王朝 Parameswara Kingdom ),爪哇人( Javanese ,满者伯夷王朝  Majapahit Kingdom ),以及之后十四世纪的欧洲列强,如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他们皆都靠这股季候风的力量,来到我们这寂寂无闻的南洋小岛。这股季候风的力量,也正因为我们的独特地理位置而形成。这些不同时代的人物,借靠着季候风的力量来到这里,所带给我们的冲击,在于: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政治体系,教育系统,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股冲击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事实;我们现在的饮食文化、时尚潮流,或多或少是受季候风所带来的移民文化所影响。

    正因为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赤道北纬一度,加上这股无形季候风的力量,也直接形成:高温多雨的典型热带气候,(每年平均雨量1172.9厘米,每年平均温度摄氏24.1度)。非常肯定的是,这高温多雨的典型热带气候也间接促成,终年茂盛的热带雨林。以此推论,假若我是当时的一西方冒险家,或是一殖民地商者,首次踏进这片土地,很可能就被眼前杂乱的丛林景象诱惑。这热带丛林有如此般具吸引力,其实在的原因,是因为这片热带丛林由不同种类组成( Heterogeneous ),所繁殖的植物,每英亩达400种类之多,这跟他们所熟悉的温带丛林,所呈现的相对单一种类是完全不同的。很可能在杂乱的丛林之间,除了不知名的动物,或许也有鲜为人知的果树、草药;我们在这里可以推测到,以后殖民地主人之所以大量搜取,收藏动植物标本,大量聘请花匠记录本地区的动植物,极可能在殖民地初期,他们已有意图把这片土地,规划成种植果园、农作物、甚至更值钱的香料园,以为自己,为自己殖民地宗主国谋取更多的暴利,因为由始至终,他们已经盘算到,这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所造成的肥沃土地,实实在在,是可以无穷无尽的被利用。

    在殖民地行政时代,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统一槟城、马六甲、新加坡三地的行政和管理,于1826年把这三地合并,组成海峡殖民地,旧称“三州府 ”。其实当时马六甲河口,已呈现淤塞,港口已逐渐衰退,大船不能停泊;至于槟城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北马来半岛,商业比新加坡逊色;唯有新加坡,因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深港,才造就现在的商业地位。 

    当我们回溯过去的历史,可带着宏观的心态去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巧合,可能是偶然, 我们也不需太过偏激;我们心中明白,我们现有的这一切,确实是从当时罗越人( Orang Laut )的荒凉小岛开始,经过数帝国王朝侵犯统治而诞生。与其他泱泱大国比较,我们的历史确实是短暂,微不足道,所以我们没有太沉重的历史负担;或许我们不需要对过去的短暂历史,付出太大的承担;或许我们是移民构成的国家,所以比较能够接受新思路;或许因为我们独特的地理位置,才造就我们的这一切。总体从地理的观点来看,除非是地球大逆转,太阳从宇宙消失,由始至终,我们还是赤道北纬一度的一颗红点!

 

 

 

 

 

 

1 Comment

Filed under 思维空间